“南楼七勇士”之一司徒耀的余孀吴东就老人
南方网讯(记者/龚春辉摄影报道)“南楼的枪炮声停了,日本仔撤了,我和海华姐跌跌撞撞地跑进南楼,楼里还飘着呛人的味道,人却都已经不见了…”这是江门本土抗战广播剧《南楼往事》中的一个片段。2015年7月1日,被誉为“没有画面之抗战大片”的《南楼往事》正式开播,其以1945年发生在广东开平的“南楼七壮士”事迹为背景,展现了侨乡民众不畏强暴、舍身报国的英勇气概。
日前,“重走南粤抗战路”新闻媒体采访团来到侨乡江门市,实地探访海外华侨捐钱捐物、归国参战的革命往事。
“华侨是革命之母”、“华侨有功革命”,这是孙中山对于海外华侨的评价。据五邑大学教授梅伟强介绍,抗战爆发之后,身在海外的五邑籍(江门市下辖的新会、台山、开平、恩平、鹤山五个区县)侨胞有的奔走呐喊,慷慨接壤;有的舍家弃业,直接回国参战。
“五邑籍华侨通过多种形式支援抗战,尤其在筹款抗日和航空救国两个方面的贡献巨大,概括起来就是‘输财助战’四个字。”
1.新会籍华侨“卖子救国”
郑潮炯的印章
“请同胞买救国瓜子,得款悉救济祖国孤儿寡妇,郑潮炯叩”,这是广东新会籍华侨郑潮炯刻在印章上的一段话,鼓励众人捐款救国,以救济祖国抗战中的伤兵、难民和孤寡。
郑潮炯,广东新会人,自幼家贫,少年时往香港谋生后赴马来西亚,以摆卖小食度日,后回乡娶妻带往南洋过活。抗战爆发后,郑潮炯虽然只是略懂文字的小贩,既无超人的思想,也没有万贯家财,但有共赴国难的决心,他义务反顾地开始了义卖瓜子筹款活动,用双脚走遍了南洋各个埠。
据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介绍,郑潮炯募捐的对象主要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华侨,有些人仅仅捐款几分钱,最多的也只有三十几块,他的行为反映出了广大东南亚华侨的共同心声。“郑潮炯作为一个底层小贩,基本上走遍了马来亚和新加坡的每一所华侨学校、商铺和剧院,沿街挨家挨户义卖瓜子。”
从1937年到1942年,前后5年,郑潮炯共筹得义款18万元。之后,他把18万全部捐给南洋华侨筹赈总会,没有为自己留下一分钱。
1940年,郑潮炯将自己刚出生40天的儿子以80元的价格,卖给了马来西亚的一位肇庆籍华侨商人,并把这80元全部捐给了陈嘉庚领导的南洋筹赈总会。
“自己养孩子和别人养孩子都一样,都是中国人。国家,国家,先有国,才有家,任何事情都要以国家为重!没有国,哪有家?救国要紧呀!” 郑潮炯罕见的卖子救国的义举,轰动了当时南洋的华人社会,带动了华侨捐款抗日救国。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通过驻新加坡理事得知郑潮炯的事迹后,专门给郑潮炯颁发一个纪念奖章。
南洋华侨郑潮炯“义卖”瓜子(左二)
整天筹款为国的郑潮炯自身家庭生活很富足吗?郑潮炯的妻子钟彩合曾经表示,郑家生活实际上非常困窘,夫妻两人平时靠做小买卖为生,家中子女多,负担重。新加坡沦陷后,日本人也在找他,为了不被日本人发现,他长期离家东躲西藏,家庭重任就落在了妻子一个人的肩上。
2007年,谈及丈夫“卖子救国”的义举,时年101岁的钟彩合老人表示,夫妻俩不是“卖子救国”,是送子救国。“孩子是送给别人,换回来80元。”
事实上,据钟彩合儿女透露,老人心里其实一直很悲痛,多年来无法释怀。
2.七勇士死守孤楼 誓死杀敌
碉楼,是开平地区华侨文化的最好写照,述说着侨乡人民艰苦奋斗、保家卫国的悲壮事迹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散落在开平村落田间的碉楼共有1883座,当地有“无碉楼不成村”的说法。
开平市赤坎镇腾蛟村有一座碉楼,名为南楼,由旅居美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的司徒氏华侨集资兴建。南楼雄峙潭江之滨,以钢筋水泥建造,楼体坚固,楼高7层,每层都设有长方形射击孔。南楼第六层为瞭望台,设有机枪,甚至装备了从德国购买回来的发电机和探照灯。
“我等保守腾蛟历时四日来,未见救援,敌人屡劝我投降,我们虽不甚读书诗,但对于‘尽忠为国为乡’几字,亦可明了!”这是“南楼七勇士”于弹尽粮绝、孤立无援之际,在墙壁上留下的遗书。
据南楼管理处高级政务导游李金蓓介绍,1945年7月,驻华南日军计划打通一条从雷州半岛向广州撤退的交通要道,妄图在广州等待时机,积蓄力量进行最后的反扑。由于公路屡遭破坏,水路运输就显得尤为重要。位于广东开平赤坎镇的腾蛟村,是日军东撤广州的必经之路。而腾蛟村的南楼扼守潭江咽喉,地理位置十分显要。
“南楼你别看它小,却控制着三埠和赤坎的河段。抗战期间,就因为南楼七烈士,日军从开平撤退的时间一再推迟。”
7月16日,日军兵分三路直扑赤坎镇,国民党部队望风而逃。为了阻止日军回撤广州,同时保护家乡父老的安危,掩护其他队员撤离,司徒煦等7名司徒四乡自卫队队员,决意坚守南楼。当日本兵船沿潭江而下抵达南楼时,自卫队员使用机枪等武器攻击日军,先后击沉敌舰三艘,溺毙日伪军百余人。
经过战火洗礼,南楼上弹痕累累,成了历史的见证
“这是日军用大炮炸穿的墙体,实际上,南楼每一层几乎都有日军子弹和炮火擦过的痕迹。”记者沿着南楼首层一直往上走,残破的墙体随处可见。李金蓓介绍,由于南楼易守难攻,且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,日军虽多次增兵攻楼,南楼依然屹立不倒。
之后,恼羞成怒的日军调集了一个中队围攻南楼,并在赤坎镇设立了临时司令部。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,七壮士凭借南楼坚守十天九夜,射杀了日军官兵16名。
“下雨天,七人在南楼上用容器接雨水喝,硬是又坚持了2天。”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黎秀敏介绍,南楼七勇士表现得十分血性,他们在仅剩少量粮食和缺水情况下,靠饮雨水艰难支撑;日军胁迫自卫队员的亲人前来劝降,对七壮士许以重金和不杀等条件,都被七壮士拒绝。
到7月23日,七位勇士把枪支砸毁,在墙上写下遗书,告诫后人不要忘记国仇家恨,誓与南楼共存亡。“现在我们已击毙敌十六名,亦已及相当代价,现在我们各同一心,于民国三十四年六月十五日,自杀于腾蛟南楼,留语族人,祈在敌人退后,将此情形发表报纸上,则同人等死亦心甘矣。”写完遗书,原本打算自杀的七壮士改变了主意,打算等敌人攻入楼内后,与之同归于尽。
25日凌晨,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法,使用毒气瓦斯弹炮轰南楼,司徒煦等7名自卫队员被毒气熏晕后被捕,南楼失守。之后,七勇士被送往日军临时司令部,吊在司徒氏图书馆院子里的大树上,受尽酷刑后,于26日惨遭杀害,尸体遭肢解后被抛入潭江。
牺牲时,七位勇士中最年长的司徒昌38岁,最年轻的司徒丙仅仅18岁。
“面对诱降,如果七位勇士选择放弃南楼,日军就会通过水路大量运送军队和战略物资,附近村民也没时间躲避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江门市文联主席、《南楼往事》剧作者尹继红表示,五邑侨胞踊跃筹款抗日,甚至直接回国参战,最根本的动力就是保护家乡、村子和父母生活的地方,这是一种最淳朴、最朴素的爱国之心,正因为有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浴血抗争,我们才赢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。
1945年,21岁的吴东就嫁进赤坎镇腾蛟村仅半年多后,丈夫司徒耀便因保卫南楼壮烈牺牲。当时,不少人劝吴东就改嫁,都被她回绝了。为了让丈夫家后继有人,吴东就花了600元买了一个孩子,并取名为“司徒卫祖”。“就是希望我光宗耀祖了,我妈妈坚守这辈子不容易。”养子司徒卫祖表示。
3.五邑籍飞行员曾空袭日本本土
台山籍美国飞虎队老兵群体
“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内有一座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,碑上刻了881位抗日航空烈士的名字,原籍江门五邑的有57人,占广东的42.2%,全国的6.5%,其中台山的就有30人。”
据五邑大学教授梅伟强介绍,江门五邑素有“航空之乡”的美誉,在“航空救国”思想的引导下,大批江门五邑华侨共赴国难,投身航空领域,他们或捐资购买飞机,支援祖国空军;或开办飞机工厂,生产飞机或机件支援祖国抗战;或创建航空学校,培育航空英才;或回国加入空军,血洒祖国长空。
“抗战时期,五邑华侨为祖国航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,他们不仅捐钱捐飞机,还创办飞机制造厂,开办航空学校,为国内抗战培养了大批飞行员。”梅伟强表示,抗战期间,在五邑华侨最多的美国,航空救国捐款高达200万美元,所购买的飞机超过了60架。例如,台山籍华侨梅龙安和开平籍华侨周宝衡、林福如就在韶关开办了飞机制造厂。史料记载,由华侨创建的广东航空学校,在1926年至1936年间,先后培养了8批总共527名飞行员。
在“航空救国”的道路上,台山籍华侨的贡献尤为突出:美国的台山华侨社团总共捐出了30多架飞机;抗日战争期间,中国空军飞行员34人共击落日机63架,其中仅台山飞行员黄新瑞等9人共击落日机22架,另与战友合作击落8架,创造了辉煌的战绩;历次空战中击落敌机6架,被誉为“中国战鹰”的陈瑞钿是台山籍;新婚20天就参加淞沪会战、被誉为“中国抗日空战捐躯第一人”的黄毓全是台山人…
据不完全统计,抗战期间,仅从美国归国参加空军的江门台山华侨青年飞行员就有50多人。
值得一提的是, 1938年5月19日晚,中国空军越洋空袭日本长崎、福冈、佐贺和北九州等城市,投下百万“纸弹”后凯旋。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反法西斯阵营对日本本土进行的首次空袭。据梅伟强介绍,这支远征队由8名飞行员组成,其中就有五邑籍的华侨华人飞行员。
另外,恩平籍华侨张瑞芬是20世纪30年代蜚声海内外的第一位女华人特技飞行家。她的事迹,已经被载入美国华人史籍和列入美国国家图书馆。
4.飞虎队员多是五邑籍 飞越驼峰航线
美国纽约飞虎队老兵——陈锦棠(台山人 91岁)
“事实上,飞虎队中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,超过八成是江门五邑人出身。”江门市文联主席尹继红表示,在抗日战争时期,许多五邑籍美国华侨加入飞虎队,投身祖国抗战,给日军以沉重打击。
“飞虎队”,全称“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”,正式成立于1942年4月,由美国人陈纳德创立,因使用插翅飞虎队徽和鲨鱼头形战机而得名。尹继红介绍,当年陈纳德将军率领的飞虎队队员中有九成是美籍华裔,绝大多数是从广东台山、恩平、开平三邑赴美华人的后裔。
1941年12月20日,在云南昆明,陈纳德率领的援华航空队迎击来袭的日本军机。当日,入侵日机一共有10架,被击落6架,击伤3架,援华航空队无1架损失,可谓“一战成名”。史料记载,从1941年底到1942年7月,“飞虎队”在华作战期间共击落日机近300架,他们中间有24人在战斗中牺牲或失踪。
1943年3月,“飞虎队”被改编为第十四航空队,除了协助组建中国空军对日作战外,还协助飞越喜马拉雅山,从印度接运战略物资到中国,以突破日本的封锁,被称为“驼峰航线”。
据悉,这条航线全长800多公里,横跨喜马拉雅山脉,沿线山地海拔均在4500至5500米上下,高海拔达7000米,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,经缅甸到中国昆明和重庆。在“驼峰航线”中,飞机飞行时常有强烈的气流变化,遇到意外时很难找到可以迫降的平地,飞行员即使跳伞也会落入荒无人烟的丛林,难以生还;此外,日军飞机的空中拦截也给运输队造成巨大威胁。在“驼峰航线”上,中美双方共向中国战场运送了80万吨急需物资,人员33477人,航空队一共损失了563架飞机,牺牲了1500多人。
“飞虎队多数队员得到中国政府的嘉奖,有10几名飞行员还获得了美、英政府颁发的飞行十字勋章。”
5.1/3抗日军费由华侨捐出
募捐运动在世界各地华侨中展开
抗战爆发后,广大华侨和港澳同胞在海外积极组织募捐、购买救国国债等活动,从经济上全力支援祖国。据了解,中国抗战所花军费,华侨捐款就占了三分之一。
“无论是富商巨贾,还是贫寒劳工,都慷慨解囊,并通过常月捐、日日捐以及购置飞机、购买航空国债等方式为祖国抗战提供资金、物资支援。” 五邑大学刘进教授指出,从1937年到1945年间,五邑籍占大多数的美洲华侨,捐款总额高达6900万美元。
8年间,美国华侨的捐款总额达5600万美元以上,加拿大500万美元以上,墨西哥200万美元,古巴240万美元。其中,最为出名的是著名旅美华侨、中国致公党创始人之一的司徒美堂。
1937年抗战爆发后,司徒美堂发起成立“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”,开展抗日募捐,并积极向华侨宣传祖国抗战,半年就筹得捐款100余万美元。从“九一八事变”到抗战胜利的14年间,纽约“筹饷总会”的募捐额高达1400万美元;司徒美堂本人也是纽约地区捐款最多的17名华侨之一,其领导的安良堂是纽约华侨社团为国捐款最多的一个侨团。
值得一提的是,司徒美堂及其领导的“筹饷总会”曾经与宋庆龄在香港领导的“保卫中国大同盟”秘密联系,将美洲华侨的部分捐款资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、新四军抗日。
版权声明:
凡本网注明"稿件来源:台山市融媒体中心原创"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、知识产权均属台山市融媒体中心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"稿件来源:台山市融媒体中心"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,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、知识产权等问题,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。
联系方式:0750-8516993 邮件:tsbtv2012@163.com
网络维护:
(0750) 551 1881
有线维护:
(0750) 551 1881
广告联系:
(0750) 851 6997
技术支持:
(0750) 851 6957